旅遊日期:110.2.28(日)
二二八連假依舊是不想出遠門,想說很久沒去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了,也想說那裏人應該不多,
沒想到車子一路從台三乙線中正路往永福路三坑老街開車進來,發現這裡變了,車多人多且多了不少的私人收費停車場。
再往自然生態公園裏前進人更多了,102年來時路的兩旁荒草漫漫,現在左邊路線規劃有自行車道,
不過雖說是自行車道,行人也都往這裡走,自行車經過時可就要讓讓了,感覺是人與自行車爭道。
來到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入口滿是遊客
公園內有設置免費停車位,不過車位不多,我們繞了一圈轉出去將車停在路旁。
之前來是隨你怎麼停都可以,因為人少車少,現在來此停車都要碰運氣,還好我們運氣還算不錯,
剛好有人離開,將車停好後,要散步看看這久違的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了。
這個畫面美景依舊
再往裡頭走,哇~不少人捏~真的變化很大喔~
這磁磚步道也更新了
這邊懸吊著三個巨大蛹狀的草屋,是地景藝術家林舜龍與王昱翔共同創作的藝術作品名為《稻之蛹》。
"稻之蛹"可以手動旋轉,人可以在內部或躺或坐都行,不過這應該屬於小朋友的最愛吧。
《稻之蛹》以台灣主食農作物為素材,形塑代表自然生態之蛹,二者合體,象徵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里山精神,
亦如一具具的母胎,輕輕晃動胎體,呼喚著疲憊的靈魂,在此尋回片刻的永恆與安寧。(取自網路)
看這位小妹妹躺在裏頭超舒服地且玩得可開心了,因為她把拔辛苦的在外頭轉啊轉,
要是102年有這個,我女兒肯定也會在裏頭玩得不肯走。
闊別多年,這裡真的改變很大,上網查詢才知公園是在2020年11月整修後重新開放,
園區內有不少的創作藝術,浮草庵、稻之蛹、年輪下-細說樟之細路。
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位於景色優美的石門水庫大漢溪畔,佔地約3.8公頃,以佔地廣大的生態湖與周邊大草坪休憩區為主體,
全區採用生態工法建造,並大量種植當地的原生花草樹種,將生態公園融合了自然景觀,並且規劃有休憩公園、
涼亭、木拱橋、戲水渠道等設施,還可串連三坑自行車道,創造出休閒的運動健身空間。(取自桃園觀光導覽網)
二段潭拱橋
許久未來,該仔細地好好散步去。呵呵~
這裡的春不老果實茂密到有點嚇人
公園內到處都是人,也處處可見露營帳篷。
前面這藝術建築,是"年輪下,細說樟之細路"。
我們要步行先走自行車道到大平虹橋(糯米橋),回程再來解說這"樟之細路"。
這是水琴窟-細說-樟之細路
水琴窟是指一種日本庭園裝飾和樂器,其結構包括一個倒轉的密封壺,流水通過壺上部的一個洞口流入壺內的小水池,
從而在壺內產生悅耳的擊水聲音,其音像鈴聲或日本琴。
我們坐在這休息,沒聽到有悅耳的擊水聲音。
離開生態公園﹑繼續往前行。
行走在自行車道上
右邊是石門大圳
水流湍急
續往前.....
一片綠意讓人看了舒服
麻豆出現了,自行車道當然要有騎自行車的麻豆阿,趕緊拍一張,哈哈~
繼續前往大平紅橋
(榆科)朴樹
走到這,這裡也改變了,種植了不少的黃花風鈴木,逆光拍得有點昏暗。
(紫葳科)黃花風鈴木
黃花風鈴木種植時間不長所以樹形不是很大,不過有開花要偷笑了。哈哈~
這杜鵑花也爭豔的綻放
這裡多了遊樂區,像是露營地吧~不過已荒廢了~
木棧道也已毀損,之前這邊路旁長滿了含羞草,現在都不見了。
快到大平紅橋了
再往前走這邊是櫻花步道
來時已經錯過櫻花盛開
大平紅橋往右行走
前面那座橋便是大平紅橋(糯米橋)
這裡的遊客也不少,想想那百年糯米橋就不過去了,在河堤旁坐著休息聊天喝口咖啡,我們便離開此地往回走。
這一排樹是小葉欖仁,葉子還沒冒出來,光禿的樹景另一種美感。
回到三坑自然生態公園
前面這特殊建築--年輪下-細說樟之細路,是微型博物館。
《年輪下,細說樟之細路》作品,設置於大漢溪畔的三坑自然生態公園的湖邊。不只緬懷紀念先民外,
更能讓我們飲水思源。 以鋼板及樟木組構成一株如歷經滄桑的老樟樹,如歷史的巨人巍然矗立在湖畔的小山丘上,一株樟木的樹苗依偎著它。
踏著柔軟粗木屑鋪設之地面,側身進入大樹幹軀之內,陽光透過細縫洩入的幽暗空間中央處,
是一顆象徵伯公的溪石,上方的QR code娓娓道來樟之細路之始末。
頂上是一片鋼板鏤刻著年代大事紀的年輪。下方懸掛一羽蜻蜓翅膀,隨風吹入的風,
輕盈地晃動,腳下的溪石伯公代表著土地,羽翼代表著天空,而年輪則代表著時間,在天地的空間中,時光緩緩移動,
我們小心翼翼地輕輕推開了塵封已久的細路之扉。
鋼板鏤刻著年代大事紀的年輪,上頭載明有鳴鳳古道、銅鏡山林步道、像神仙縱走、獅山古道........
年輪下,細說樟之細路
一座將時間與空間揉合成一具體化的樟之細路微型博物館,亦與周遭之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藝術空間。
樟之細路,英文是Raknus Selu Trail,結合泰雅、賽夏族語的樟樹和客語的小路之意。
一個很美的名字,一群很美的道路,從桃園龍潭順著山勢一路蜿蜒到台中東勢,總長約380公里。
樟之細路以台三線為主幹,串聯古道步道、農路小徑與公路。台三線早年是很多段散布在山麓丘陵間的便道,
連結庄頭與聚落,是山居住民送往迎來、運送物資的主要道路。
這互相連結的古道群,現在取名「樟之細路」,源之於早年樟腦是台灣經濟產業的大宗。
而樟樹的種植多分布在低海拔的丘陵地,這些路線便跨越其中樟腦生產和運輸的主要區域,象徵著記錄這段先民開發史。
大致了解樟之細路的緣由後,我們上堤防賞景去囉。
坐在堤防上欣賞美景,從這可以眺望前方的石門水庫以及大漢溪,
而這次女兒沒跟我們出門,我跟老公帶著兒子舊地重遊,坐在堤防上吹風、聊天吃零食配咖啡,
好不愜意喔,這樣美好的時光您們也會喜歡吧,放假日就開心出遊喔。
延伸續讀....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