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把我埋在牆腳下》試讀--愛,一個複雜難解的動詞


 


關於我的童年記憶,我只能說少的可怕。


記得六歲以前住的村子,因為只有一條馬路,但不記得房子裡是什麼模樣,只是模糊記得廚房,因為我在這裏吃了生平第一頓蚱蜢大餐,印象中我坐在椅子上,巫婆媽背對著我在大鍋裡炸著蚱蜢。蚱蜢很好吃香香脆脆的,不過要記得把頭和腳拔下來,這兩個地方不好吃。


記得剛上小學時在寫功課的時候偷偷吃了半罐奶粉。媽媽沒有罵我,但現在想來很心酸,因為那時候家裡窮的要命,半罐奶粉不知道要多少錢,我想媽媽心情一定很複雜吧?奶粉那麼貴,應該把偷吃的我狠狠罵一頓,但是對於沒有零食吃的我可能覺得可憐而罵不下去吧。


我最喜愛史努比裡面的奈勒斯,因為我也有一件跟了我十幾年的安心毯。那件毛線毯子是巫婆媽自己打的,原本是用來背巫婆弟的背巾,後來變成我的「蓋蓋」。「蓋蓋」這個詞兒是無法用文字表示的,因為它的發音得是老爸的四川土話才對味。毯子最後被老媽丟掉了,是我上大學的時候。只是我沒實現老媽的期待從此忘了我的蓋蓋,反而因為想「複製」一件蓋蓋,開始我的毛編生涯。


這是我的童年記憶,平凡平淡,再日常不過。會突然想起這些塵封已久的往事當然是因為看了《把我埋在牆腳下》的緣故。


和我同樣年記的小沙夏是俄國人,跟阿嬤、阿公住在莫斯科。小沙夏的媽媽和男人跑了,把腦子裡長滿葡萄球菌,被阿嬤診斷出有笨蛋病的小沙夏丟給阿嬤照顧。


阿嬤很凶非常凶,每次罵起人來總是不留餘地,不給人喘息的空間,連阿公都受不了,每次阿嬤發飆阿公就往外跑,可是小沙夏無處可逃,只能靠腦袋瓜子裡天馬行空的幻想來躲藏。


一直以來對俄羅斯的印象是寒冷、陰鷙與凶猛的。「這個國家的人民都不笑的!」這是我小時候的印象。但是當我認識了紅場的美麗建築、看過芭雷舞者的優雅身影後,又不禁疑惑起來:「這真是個超級矛盾的國家啊!」其實這樣的矛盾也表現在《把我埋在牆腳下》這本書裡。作者用小孩子天真的口吻,略帶戲謔的敘述著阿嬤的瘋狂咒罵與阿公的無奈逃離、在療養院裡大孩子的暴凌與護士的不耐,但是輕鬆筆調背後哀傷是如此沉重與巨大,果然十分俄羅斯。


為什麼輕鬆筆調背後有如此巨大的悲傷?我覺得是因為故事裡的每個人都無法脫離「愛的桎梏」。阿嬤不愛小沙夏嗎?愛!而且是非常愛。如果不愛不會擔心他生病、不會擔心他不寫功課、不會擔心他得了「笨蛋病」。阿嬤不愛自己的女兒嗎?愛!當然愛。如果不愛不會生氣她嫁了不好的老公,生氣她不努力自己的前途,生氣她沒有看男人的眼光。阿嬤不愛自己的先生嗎?愛!而且沒有他會活不下去。如果不愛不會生氣他總是往外跑,不會埋怨他工作沒成就,不會怨恨他將自己送進精神病院。


正因為故事裡的人們雖然互相愛著,卻因為愛的太用力,那份愛成了一條綑綁彼此的鎖鏈,因此而把彼此拉進更無法逃離的地獄而悲哀。愛,一直是個複雜難解的動詞,我們得花一輩子的時間在施與受的兩端拔河。只能說小沙夏何其幸運,有個如此愛他的阿嬤;或者該說小沙夏何其不幸,有個如此愛他的阿嬤!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書簡介


 


別懷疑,他的童年就是這麼悲傷又好笑!


  斬不斷的祖孫情,渴望不到的母愛,他用幻想來填補童年的破洞


  小沙夏的爸爸跑了,媽媽跟了別的男人同居,留給他的只有凶巴巴的阿嬤,還有生不完的病,吃不完的藥,做不完的功課,玩不夠的遊戲。他玩得掉進水泥坑差點死掉,把討厭的醫生想像成一團團衛生紙丟進馬桶取樂,在療養院裡幻想帶領一支突擊隊把壞心的護士抓起來……


  母親的愛他盼不到,阿嬤的畸愛又教人難以承受──待過精神病院的阿嬤老是抱怨和咒罵家人,連愛裝傻的阿公都受不了精神折磨成天往外跑,媽媽也因而喪志不敢來帶走自己的孩子。沙夏活在阿嬤與媽媽之間的撫養爭奪戰中,活在想逃離現實生活、期待媽媽接他走的幸福遐想裡。


  阿嬤早就診斷出沙夏有「笨蛋」這個病症,說他的腦子已經被葡萄球菌給吃光光了,他這個小殘廢活不過十六歲……沙夏信以為真,只希望死了之後能把他埋葬在媽媽屋裡的牆腳下,因為那裡可以透過縫隙看到媽媽,不會像被埋在墳墓裡那麼可怕。


  幸福的童年個個相似,不幸的童年樣樣不同!


  小說背景在蘇聯時代後期的莫斯科,小學二年級的沙夏以童真的眼光看這個破碎的家庭,以傻氣的口吻講述自己的不尋常生活經歷,隔代教養的互動有趣感人之餘,流露出傷痛又純真的童年幻想。我們看到他那位蘇聯阿嬤在大時代洪流的殘酷沖刷下,變得多麼可怕又可憐,她對孩子的畸愛或許不單是性格使然,而是從當時的社會、家庭、婚姻、教育等問題泥淖中生長出來的。


  身兼電影導演的作者薩納耶夫在這部小說創作中,加入了電影敘事技巧,如蒙太奇剪接、夢境與幻覺的超現實畫面,讓小說文字充滿了視覺效果,鋪砌出豐富的閱讀想像層次,在筆觸上帶有黑色幽默的嘲諷風格,使人讀著憂傷的故事也能發笑,而這帶淚的笑往往引起我們更深的同情。


本書特色


  這是什麼樣的童年!讓你在笑聲與傷感中讀到最後一頁!


  俄國書市21世紀最大傳奇,口碑長銷至今逾50萬冊


  俄國電影導演薩納耶夫的童年回憶小說,獲俄國勝利獎、俄國布克獎決選、《十月》雜誌最佳首作獎,改編成電影轟動全國


作者簡介


帕維爾.薩納耶夫 Pavel Sanaiev


  一九六九年生於莫斯科,俄國電影童星,家族中的外公、母親、繼父皆為著名演員或導演。一九九二年畢業於全俄國立電影學院編劇系,一九九六年在《十月》雜誌發表《把我埋在牆腳下》,二○○三年出版後成為暢銷書,長銷至今逾五十萬冊,二年被改編為電影。大學畢業後曾做過電影翻譯工作,大量翻譯許多西方影片。二○○二年完成第一部電影劇本,走上日後的編劇導演生涯,至今導演過四部電影長片。


 


 


 


人們雖然互相愛著,卻因為愛的太用力,那份愛成了一條綑綁彼此的鎖鏈,因此而把彼此拉進更無法逃離的地獄而悲哀。愛,一直是個複雜難解的動詞,我們得花一輩子的時間在施與受的兩端拔河。


我很喜歡這句,因為愛的拿捏總叫人抓狂,愛的太輕,誤認為不愛了,愛的太重,又讓人喘不過氣~~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andy  的頭像
    candy

    山遊記與生活分享

    c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